家蚁的危害及控制
来源: | 作者:cdheimao | 发布时间: 2017-11-27 | 109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家蚁的危害及控制

 

蚂蚁的危害主要为咬扰人体、传播病菌、污染环境和损坏建筑。小黄家蚁在北京1年发生2~3代;生活史中有卵、幼虫、蛹和成虫4个时期;25~27℃时,工蚁从卵到成虫约需37d,雌雄蚁发育历期40d左右;工蚁寿命60~70d,雄蚁不超过20d,雄蚁可长达270d,室内昼夜出没,午夜12点至凌晨4点为活动峰时;四季发生,2月和10月为高峰期。蚂蚁控制策略应以环卫预防为基础、物理控制为首要、化学防治为重点,辅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。

关键词:卫生害虫,蚂蚁危害,发生规律,控制策略

 

蚂蚁种类多、数量大、分布广,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食品粮油储藏和防病除害保健的重要问题之一,但未引起重视。目前蚂蚁的危害日益严重,世界各地都有蚂蚁侵入室内的报道[1,2]。它们不但盗取食品造成污染,而且还叮咬人,甚至传带一些病原物,直接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居生活造成严重威胁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,人们对食品和环境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因而对室内蚂蚁的控制极为关注。

1  室内蚂蚁种类

世界上约1.5万种、已定名11000种,我国已知至少800种以上。就世界范围而言,小黄家蚁(厨蚁)、小黑蚁、大头蚁、臭家蚁、大黄蚁、菱结大头蚁、洛氏路舍蚁、黑毛蚁、黄毛蚁、大黑蚁、丝光褐林蚁、红林蚁、大黑木工蚁和火蚁(螫蚁)等15种蚂蚁是室内环境中的常见种类。

 

2 家居蚂蚁的危害

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,改变了蚂蚁的生存条件,使之逐渐适应了建筑密集、人口稠密的城市环境,常侵入建筑物内部觅食和为害。不同蚂蚁的危害虽各有其特点,但蚁后、雄蚁一般都深居穴内司繁殖之职,主要是工蚁出穴寻食造成危害。蚂蚁的危害可总结为咬扰人体、传播病菌、污染环境、损坏建筑。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:一是因食害和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,二是由传播多种疾病和危害人类健康所导致的间接损失。一般而言,间接损失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损失[1]。
     黄蚂蚁和火蚁都叮咬人,对敏感人群可造成严重影响,尤其是对活动不便的小孩和重病人,骚扰正常休息、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;对于新生儿还会造成脐带感染和败血症。被蚂蚁叮咬后,往往引起丘疹红斑,使皮肤骚痒,特别是婴儿身体的分泌物对蚂蚁有引诱作用,更易遭受叮咬,抓破后会溃疡化脓,严重时造成身体损伤[7]。蚂蚁在觅食过程中到处爬行,接触各种传染性物体,能机械性地携带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)、链球菌(Streptococcus)、菱形芽孢杆菌(Clostridium)、假单核菌(Pseudomonas)、沙门氏菌(salmoneUa)、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、鼠疫杆菌等20多种病原细菌[8],污染衣服和家用器具,在与人接触过程中会把致病菌传染给不同的人,特别是所携带的病菌,造成食物、餐具和衣物污染,从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、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。小黄家蚁引起交叉感染的例子已有报道[9],有关蚂蚁携带病毒虽未见报道,但完全有传染诸如肝炎、痢疾、霍乱等疾病的可能[1]。
     蚂蚁在室内环境中栖息、孽生和繁殖,游走于橱柜、浴缸、卧室和餐桌等各类场所,干扰人们的健康生活,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。蚂蚁筑巢会对房屋的某些部分(如地板、墙壁、天花板等处)产生损害,导致市政与建筑设施损坏、断电等重大事故,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,影响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绿色奥运的文明卫生。

3  家蚁发生规律
    蚂蚁属社会性昆虫,筑巢群居,具多型性。家蚁种群由几个互不对抗的蚁巢组成,每巢各有蚁后(不成熟期多个)、工蚁(兵蚁)和一些雄蚁,喜在室内筑巢。最常见最具危害性的几种家蚁,体长在1.5—6.5 mm,黄、褐、黑或淡红色,世界性分布。
3.1  生活习性
3.1.1  活动
(1)节律活动昼夜节律(circadian rhythm):经观察,小黄家蚁昼夜都有活动,夜晚活动量大于白天,午夜12点至凌晨4点为活动高峰期;在闷热、气压较低、天将下雨时,工蚁外出活动的数量增加;家中有新买的甜食或吃过的排骨等,白天外出的蚂蚁量会增多。因此蚂蚁的活动受环境、食物和人为等因素影响。季节节律(season rhythm):栖息在居室内的蚂蚁,四季均可活动,数量动态受室外大气候和小气候变化的影响。据观察,小黄家蚁工蚁出巢活动的数量每年3~9月变化平稳,10月份以后室外气体变冷、室内有暖气时,外出活动的蚁量急剧增加,高峰期在10月至翌年2月份,诱捕蚂蚁量占全年的55%~65%。
2)扩散活动主动扩散(initiative dispersion):通过爬行散步到不同场所,扩散速度缓慢、距离有限;可发生在室内由一处扩散到另一处,也可通过墙壁缝隙、管道扩散到邻居家中;蚁群受到干扰、巢内个体过多(拥挤)、食物供应不足、寻找到新的食源等,都可引起搬迁或分群而另辟新巢。被动扩散(passivity dispersion):蚂蚁世界性分布,就是被动扩散所致。随人为携带的物件、食品等,传播速度快、距离远。小黄家蚁是一热带物种,主要分布于北非等地,由于交通发达及人类活动剧增,到19世纪便传播到英、德、波兰等国家[7],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传遍世界各地,迄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种类。

 

3.1.2  栖息

室内蚂蚁的栖息与活动场所有所不同,巢穴大多在墙壁缝隙、冰箱的压缩机底座、水池旁缝隙、暖气管道或电线与墙壁接触等处;其活动主要与食物存放地点有关,用诱饵在室内不同地点诱测,以厨柜密度最高,占总蚁数的近70%,厨窗12%左右,阳台10%,厕所8%。
3.1.3  食性

蚂蚁既吃植物又吃动物,属杂食性(omnivorous)、多食性(Polyphagous)。但它们最喜欢吃香甜的食品、嗜动物的尸体,如蛋糕、蜂蜜、奶制品、糖、果核、臭鸡蛋、骨头、烧鸡等,总之人吃的东西蚂蚁均吃,且吃死昆虫,如土鳖、苍蝇、蟋蟀等都能诱来蚁群。此外,人体的分泌物如痰液、脓血,均属蚂蚁取食之列。其中以新死的母土鳖诱集蚁群最多,并迅速形成“运食线路”,其次是蛋糕和水果核等。工蚁活动范围广,最大寻食距离可达45m[4]。
3.1.4  趋性

用土鳖作诱饵放在室外一楼的窗台上,很快从窗木缝、墙和顶棚缝、地面土缝、自来水或暖气管的砖泥缝、家具缝和不常挪动的物品堆处,可见爬出大量的工蚁群集取食。有的从屋顶到地面,有的中间要经过曲折的墙道,形成一条蜿延壮观的取食路线,沿此路线可搜索到蚁穴。这一现象说明小黄家蚁对土鳖有强烈的正趋性,似乎可以解释为土鳖能释放出一种利它素(iairomone)的化学物质引起该蚁的强烈反应所致[10]。
3.1.5  信息素
    昆虫的许多习性和行为,普遍存在化学信息通讯的现象。在社会性昆虫如蚁娄中,化学通讯系统尤为复杂和高级。化学信息相互传递,并协调成千上万个个体间的行为,释放具不同行为功能的信息素,引起交配、筑巢、聚集、觅食、追踪、报警和防御等行为反应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追踪信息素(trail pheromone)、报警信息素(alarm pheromone)和性信息素(sexpheromone)[1]。
1)追踪信息素  一种昆虫释放并能给同种个体指示路径的化学物质称追踪信息素。蚁类分泌出追踪信息素来标示运食和返巢路线的踪迹。追踪信息素具种间特异性,不同种类分泌素追踪信息素的腺体也不同,有些蚁类能释放的不止一种。蚁类追踪信息素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,且多样化。由于追踪信息素在害蚁的防治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,因此对最具危害性的的小黄家蚁研究得比较深入。先后分离和鉴定出4种成分:厨蚁诱Monomorine)、厨蚁诱、厨蚁诱和一种萜烯类化合物[10]。厨蚁的追踪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已鉴定为5-mothy-3-butyl-octahydroindolizine[1]。
2)报警信息素  当社会性昆虫的蚁类受到外来侵犯时,可释放一种诱导同种其它个体聚集、逃避、警戒、防御和奋起自卫等行为的活性化学物质称为报警信息素。工蚁产生的报警素,能激起其它工蚁兴奋和聚集;兴奋的工蚁呈现胸部抬起,上颚张开,做锯齿形左右运动;报警素还会诱导工蚁转移蚁卵和小幼虫;若干种类的报警素能刺激工蚁产生挖掘行为。蚁类的报警素是由分子量低、挥发性高的多种化合物组成相异。报警素的浓度与行为反应有很大关系,不同浓度会导致产生相异的行为。研究表明,多数报警素结构与萜烯相似;其化学结构的微小变动会引起生物活性的大幅度下降;有些报警素化学结构存在旋光异构体,生物活性则相差县殊[1]。
3)性信息素  据报道,一种蚂蚁Harpagoxenus sublaevis,在婚飞时,无翅的雌蚁抬高腹部装出一付似召唤的姿态引诱雄蚁,此时就是在释放一种性信息素;一种黄蚁Acanthomyops claviger雄蚁的上颚腺贮液囊在婚飞前充满了挥发性液体,这种物质可能是性信息素[1]。
3.2  生活史
    蚂蚁的生活史经由卵、幼虫、蛹和成虫4个虫期。以小黄家蚁为例,生活史可表示为:卵——新幼虫——小幼虫——中等幼虫——大幼虫——前蛹(白色)——蛹(棕色)——前成虫——成虫(——卵)[11]。个体识别:对发育成雌蚁和雄蚁的幼虫称为有性幼虫(sexual larva),有性幼虫发育到中等幼虫时,体形比较粗壮、圆钝,头部方形略带圆锥形。世代周期:从卵到成蚁约需30~45d,随温度而变化[7];在室温25~27条件下,工蚁的发育从卵到成虫约需37(31~42)d,卵期7d,幼虫期18d,蛹期12d,雄蚁和雄蚁
的发育历期为40d左右;成虫寿命:工蚁9~10周,雌蚁通常17~30周、最短8周、最长39周,雄蚁一般不超过3周。雄蚁寿命与其生殖行为有关,羽化后交配的次数和频率越高死亡越早。

 

4、 室内蚂蚁的控制

室内环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起居,对蚂蚁的控制尤显重要。蚂蚁属社会性昆虫,生物学机制复杂,很难防治。居室蚂蚁的控制更是困难,对一种蚂蚁有效的方法对另一种并不一定有效。根据蚂蚁种类多、分布广、蚁后深居不出而工蚁数量多、活动频繁的特点,必须实施综合治理。其策略应以环境卫生预防为基础、物理控制为首要、化学防治为重点,辅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,方可收到应有的效果。
4.1  环卫预防
    蚂蚁属于被食物及其碎屑以及各种污物吸引,所以加强居室清洁卫生,断绝蚁粮颇为重要。在居室内要经常清除蚂蚁的滋生地,室内、厨房要保持清洁卫生,不乱丢食品残渣,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,房舍注意堵塞漏洞缝隙,勤换勤晒被褥、地毯等,清除废旧食品包装箱盒购买食品用具和衣物时,要严格检查是否被蚂蚁污染,防止带蚁入室。
4.2  物理控制
    国内外采用的物理防治措施中,释放绝育虫、植物源引诱剂多用于农林害虫的控制;中药林贮藏常用对抗驱虫法,棉铃虫防治用黑杨枝诱杀,林木害虫用瞬间高压电驱除,图书档案害虫低温冷冻,储粮害虫气调除氧等[12,13];另外还应用性激素、诱(驱)虫剂(器)、有色板、硅藻土,采用激光、电磁、声波技术等切实可行的物理方法[14,15]。家庭居室内灭蚁常采用机械捕打,开水淋烫,葱姜蒜驱避,挖堵巢隙等方法[4—7];将糖罐、食品器皿放在盐水中央可防止蚂蚁入侵[7]。
4.3  药饵诱杀利用

化学药物杀死出巢活动的工蚁并不难,难的是选择一种蚂蚁喜欢的诱饵,具有适口性好、无驱避性、毒性慢、作用强,以哺乳动物低毒等特征,使工蚁将药饵搬入巢内毒杀蚁后和幼蚁,从而使整个种群覆灭。